例如火腿甜瓜、奶油蟠桃、牛奶凤梨、手剥西瓜……这些新品种都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出现在你面前的?
1984年,新疆某试验田,被誉为“甜瓜院士”的吴明珠培育出“8424”西瓜。从此,清甜爽口的8424西瓜叱咤江湖30年,至今未出现能出其右的西瓜新品种。
“当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如果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就有了销量的保障,产生经济效益,这样也就能继续进行育种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张才喜教授。
张才喜是国内樱桃行业的“大拿”,不但从国外引进了多个车厘子品种,而且在车厘子的新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车厘子有着“春果第一枝”的美称。通常,在每年5月份之前,消费者能吃到的新鲜水果,除了枇杷和草莓外,就只有车厘子了。
据张才喜介绍,目前南半球国家垄断了我国春节前后的车厘子市场,通过选育,本土部分车厘子品种已经能在春节期间上市,商业潜力非常大。
为了确保车厘子的新鲜度,往往会在最佳风味期之前就采摘下来,然后运到中国,辗转各个流通环节后,中国消费者最终吃到的已经是风味不足的车厘子,或者干脆就是不新鲜的了。
今年5月,张喜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起,原‘樱桃三月花开’正式更名为‘樱桃二月花开’,经过团队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车厘子2月盛花,5月初可成熟采摘。”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消费者就能吃到新鲜采摘的车厘子,甚至经过温室栽培后,尝鲜的时间能够提前到春节。
消费者看到的是硕果累累,而对于张才喜这样的科研人员,却往往意味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有的甚至是一代人的努力。
与供应链后端水果商业化的各个环节相比,农业研究是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人才和时间的长期工程,模式非常重。
张才喜坦言:“我们做育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能把0变成1,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后面从1到N的过程需要更专业的人来做,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张才喜口中“更专业的人”,其实指的是水果种植基地或农业公司。在整个水果供应链中,他们负责对接前端的育种环节,通过不同合作模式,将果苗推广给果农种植,并且也承担了一部分新水果的推广工作。
通常,种植基地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买断制,种植基地支付一笔转让费,取得水果新品种的专利;另一种是由双方合作推广,种植基地每卖出一株树苗,就按比例支付给育种单位提成。
日本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就是前车之鉴。这个品种当时在日本申请了专利保护,但未申请PCT专利保护,在阳光玫瑰被引进到国内之后,不少果农都开始种植阳光玫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
新品种培育往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科研成果得不到保护,无疑将对研发人员造成巨大打击。
2020年5月,张才喜带领的课题组培育出了“丽晶”和“锦晶”两个车厘子新品种,但直到今天消费者还无法吃到它们。
因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称为母本,尽可能让母本多发枝条,然后把枝条剪下来嫁接到新的砧木上,进行大面积扩种。从育苗到树苗成熟最起码也要三年时间,才能让新品种少量流入市场。”
一直以来,品牌化都是水果甚至是整个农产品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比如辽宁丹东的“九九草莓”。1999年从日本引入中国,丹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九九草莓已经上市便广受好评。
一位丹东果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九九草莓的知名度打响之后,每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一到草莓成熟时,各路经销商就都来了,我们现在根本不愁卖。”
水果品牌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是创建品牌是个系统工程,如同新水果品种的科研培育一样,需要耐心与毅力。
张才喜回忆,小时候很少吃水果,要是能吃到一颗哪怕是酸涩的水果,“都开心得像过年一样”。
后来,从事水果新品种培育工作后,他已经尝过几百种车厘子,“现在一般的水果我基本都不吃了,已经有点麻木了。”
水果新品种的培育,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做科研,培育成功后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的种植栽培才能使果实最终流入市场。
其中不仅要经受住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也需要科研人员、种植基地、农户、经销渠道,甚至是资本方的极大耐心。
张才喜笑着说:“我碰到过很多资本方,通常我都会跟他们说一句话——可以做,但一定要摆正心态。”
从前端培育、种植,到后端的销售、市场推广,如今整个水果产业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如果能做成品牌,无疑更有利于水果的市场推广和销售。kaiyun网站